热点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正文

【心灵驿站】——心理健康

2019-04-20 08:30:31  点击:[]

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他所遭遇的事件决定的,而是由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认识决定的。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导致当事人的健康情绪,非理性的认识常常使人陷入消极情绪,难以自拔。例如,对于教师的严格管理行为,一个学生认为“老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自然会产生对立情绪;另一个学生认为“老师是为了自己好,督促自己改正错误”,自然对老师心生感激之情。所以,情绪教育不能就情绪而情绪,关键是发现学生不良情绪背后的非理性认识,通过对非理性认识的纠正,树立起理性认识。例如,面临磨难,变学生认为“倒霉”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遭遇失败,变学生消极悲观的非理性认识为“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自我完善的机会”的理性认识。
一、帮助学生提高体验生活、学习的幸福、快乐能力
正如有人所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一样的生活和学习,有人视为折磨,有人自得其乐。这其中的差别是体验幸福、快乐能力的高下。善于从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乐趣的能力是人的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能力,它关系着个体一生的生活质量。马斯洛总结了自我实现者的主要特征,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呈现出一种永不衰退的欣赏力。”马斯洛这样描述道:自我实现者以敬畏、志趣和愉快的心情体验生活中的事件。每一个婴儿,每一次黄昏,都象第一次见到时那么美妙,那么动人心弦;年过半百的老夫妻还如同度蜜月一样。总之,他们能从基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巨大的鼓舞的心醉神迷。因此他们从不对生活经历感到烦恼。自我实现者总是毫无例外地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职业。他们对工作感兴趣,工作干得津津有味,工作与玩乐之间通常的界线也变得模糊了。对他们来说,工作是令人兴奋、充满乐趣的,工作就是娱乐。生活实践反复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幸福生活不是我们创造并提供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
二、人际关系教育
人际关系是个人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不仅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个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人多种心理需要,构成了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系统。人际关系不良通常导致当事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人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过程,人际冲突的妥善处理过程,就是当事人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所以,人际关系教育历来被心理健康教育所重视。
(一)人际关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人际交往的内容和要求主要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他人,学会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交活动的兴趣,掌握人际沟通的技术,敢于表达自己的正当要求和不同意见,妥善处理人际冲突。
对于学生而言,健康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是:
1.有益个人发展
青少年喜欢交同龄朋友,但要有择友而交的能力,构建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人际交往圈子。学会交益友,并不断增进与他们的友谊。与“玩友”保持适当距离,并能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说“不”。有时候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朋友,就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人生。
2.交往适度适宜
交往要适度,既不能自我封闭,又不能过度交往。适度交往是有益的,过度交往则有害于个人发展。青少年不能沉湎于人际交往而荒废学业。交往的方式要适宜,符合学生身份,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的交往方式。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重在沟通思想,增进情谊,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而不是图热闹,讲排场,整天忙于礼尚往来般的应酬。
3.适应多种交往
青少年要善于处理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既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又能与老师、父母融洽相处。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反映出当事人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人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青少年而言,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和谐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状况,能有效预测其成年后与长辈、领导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的交往规则和技能基本相同。
(二)人际关系教育的操作要点
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教育时,班主任要注意以下问题:
1.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主动、热情是人际关系建构的前提,尤其是血缘关系之外的一般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中的被动、害羞、恐惧绝不是“老实”、“单纯”,而是社会功能的萎缩。如果说这一缺陷对以个体形式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危害还不太严重的话,那么对于学生走上社会以后的事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就会暴露无遗。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措施迫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对他人主动招呼,热情相待,笑脸相迎,学会有技巧地展示、表现自己。
2.帮助学生形成移情习惯和技能
善于理解他人,是个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特质。对他人的理解,来自于个人的移情习惯和技能。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将自己变成他人,去体验对方的所思、所感和所为,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人际冲突的产生,有时并不是什么原则性对立,而是我们不注重移情,不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我们的“好心”就变成了“驴肝肺”。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言语,注意观察他人的非言语活动,可以培养对他人心灵世界的敏感性,并习惯于把自己对对方的理解表达出来,提高交流成效。
3.强化学生的沟通意识,提高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关键技能。相对于见面打招呼、待人热情、分手道别等初级技能而言,沟通是较复杂的高级交往技能。人际沟通,能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情谊,消除误解,避免冲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沟通技巧。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能大胆、策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妥善地拒绝他人不合理的或自己难以满足的要求,适时、技巧地弥补友谊裂痕,有较强的说服能力,善于吸纳别人的合理意见,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来源:网络   审稿人:尹若冰  编辑:赵云言